《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兴许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情话了。每每读到,却让人唏嘘。
清理碟片的时候,又看了一遍《半个世纪的爱》,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便深深的感动。50对金婚的夫妇,用岁月见证了爱情。容颜不再年轻,鬓角早已花白,爱情早已变成了一个个的生活细节,那举手投足里有着局外人所不能味的意义。过沟,或许那简单的动作50年来早已成了默契和习惯,可这搀扶的动作,却变成里生命不可缺少的习惯。
什么现代人的神话,什么什么的理论,在岁月面前都是徒劳的。人越长大,心态变的越平和,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那点不平和尖锐,却明白古老的道理总是有它存在的理由。
找到一些牵手的图片,温馨的瞬间,让人温暖。
年轻时候的爱情,总是这么的令人感动,那些裙角飞扬,那些青春年少。都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人们。有时,在路上看见和我一样的年轻情侣,我总是充满了祝福。
电脑里一直保存着的文章——执子之手,死生契阔
张爱玲是个奇女子,浪漫的女子,却遗憾的没有能够看见人生最大的浪漫。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张爱玲
上海的沦陷成就了她,兵荒马乱的天地之间,这个年轻的女子缓缓地伸出手去,握住的那种感觉就叫做“苍凉”。
记得台湾高山族对爱人有一个诗意盎然的称呼,叫做“牵手”。那个母系制的族里,男女定情的方式与摩梭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喜欢牵手这个朴素的词语,爱的真谛,尽在其中。当人类进化到不相信爱情的阶段,牵手则成为一组不退色的照片,剪辑着互相阻隔的时空。伸出手去,牵住的不仅仅是另一只手,而且是一个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人。百听不厌的是苏芮唱的牵手,“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牵了你的手,牵到来世一起走。”那歌声,不是单纯热烈,而是苍凉激越,令人怅然若失。
确实,牵手时能感受到拥有的愉悦,也能感受到沉重厚实的责任。牵手,意味着爱的丰厚爱的成熟。最爱《诗经》里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百年来,平凡和卑微的人类就这样走了过来,牵着手,涉过一条条的不归河。
张爱玲说,“执子之手”是最悲哀不过的诗句。因为“牵手”之后便是“放手”。“放手”是一个恐惧的词,看似潇洒,实际上是泪干心枯之后的绝望。放手之后,已然无爱,即使当年的爱溢满万水千山,倾国倾城。帆起舟行,此岸彼岸,“放”即成永诀。放手之后,“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下意识的伸出手去,才发现物是人非,空荡荡的只有两袖清风。
想伸出手去,牵住那只有缘的手,但有害怕出现放手的那一断肠时刻。爱,也会永远存在于尴尬不安之中。
爱,真的是一流激荡的水流,没有容器容纳的下?曾经牵过手的、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否真的要到放手之后,才会被珍惜与怀念?
在爱情中受伤最大的一方往往是女子——这令每个有良知的男子羞愧,但仅仅是羞愧而已,他们不可能有什么改变。
热恋中的小儿女常常发下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盟誓,仿佛真的能够天荒地老。电闪雷鸣,仅仅是爱的初始阶段,只有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爱才可能向永恒靠近。因此,小径上互相搀扶着散步的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体贴和温柔常常让我霎那间感动。
给爱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其实就是时间。对有的人来说,时间是温柔的刀,割去了三千烦恼丝,也劈开了一双相牵的手;对另一些人而言,时间则是爱的容器,两鬓青青变星星,只是为了一颗痴心。毁灭爱的是时间,证明爱的也是时间,这些道理,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总是不明白?
伸出手去,牵住一段不了的情缘,牵住一份永恒的真爱。
转载请著明信息出自:中国酒吧网 qingba.com.cn